AI是泡沫還是革命?兩位前線CEO揭示你可能錯過的4個驚人真相
從市場的狂熱到瀰漫的恐懼,關於人工智慧(AI)的討論充滿了矛盾的信號。華爾街的投資者們對高漲的估值感到不安,「AI泡沫」的焦慮情緒日益高漲,連「大賣空」原型Michael Burry等知名人物也紛紛提出警告。市場情緒似乎正在從樂觀轉向懷疑。
然而,當華爾街緊盯著宏觀的市場信號時,真正的AI革命正發生在微觀的程式碼、工作流程和商業模式中。兩位身處AI產業核心的執行長(CEO)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更為務實的視角。他們的故事揭示了,在喧囂的炒作之下,真正的變革正在發生。這篇文章將帶你超越股價的漲跌,深入了解AI正在創造實質價值的4個驚人真相。
企業AI的錢坑與金礦:為何聊天機器人是陷阱,「代理人」(Agents)才是答案
許多企業在擁抱AI時,都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Replit的創辦人兼CEO Amjad Masad指出,太多公司將資源投入到開發功能有限、商業化潛力較低的聊天機器人上,卻忽略了真正的價值所在。
他認為,對企業而言,AI最具商業潛力、能帶來立即且可衡量投資回報(ROI)的應用,是「AI代理人」(AI Agents)。這些代理人並非用來閒聊,而是設計來自動化具體的工作、勞動和流程。從自動編寫和測試程式碼,到處理複雜的業務營運,代理人是能直接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的工具。這才是企業應該關注、也最容易變現的AI方向。
「我真的認為,為工作而生的AI今年才剛開始,這就是代理人(agents)的起點……代理人基本上是能自動化工作的東西,這對任何類型的公司都具有巨大的價值。」
AI正將人人變為開發者——這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AI最深刻的影響之一,是在組織內部「去中心化創新」(decentralizes innovation)。Amjad Masad分享了幾個真實案例,證明這場變革已經發生:
- 英國的一位醫生 想開發一款醫療應用程式,外部報價高達10萬美元。利用AI工具,他最終只花了500英鎊就完成了開發,甚至成功募資。
- 一家擁有超過100名員工的房地產公司,放棄了昂貴的Salesforce系統,轉而使用AI為他們量身打造了一套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非技術背景的人員——無論是銷售、產品經理還是營運人員——現在都能夠親手打造應用程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Masad將現今人們對AI輔助編程「vibe coding」的懷疑,比作當年電腦科學先驅葛麗絲·霍普(Grace Hopper)發明編譯器時所受到的阻力。當時,許多工程師堅持使用機器碼,認為「用英文寫程式」是無稽之談,歷史證明,每一次技術的簡化,都將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
但當創新的權力下放到組織的每個角落時,如何確保這些由非專業開發者打造的AI工具是安全可靠的?这正是Credo AI的CEO Nina Singh認為「治理」將扮演關鍵角色的地方。
AI治理不是絆腳石,而是創新的「油門」
在競逐AI主導地位的賽局中,多數人將「治理」(governance)這個詞視為拖慢進度的煞車。然而,AI治理公司Credo AI的創辦人兼CEO Nina Singh提出了顛覆性的觀點:治理不僅不是絆腳石,反而是創新的「油門」,是贏得比賽的關鍵,能將信任轉化為市佔率。
她認為,一個健全的治理框架,是釋放AI全部潛力的前提。其核心論點可以歸納為三點:
- 有效管理風險: 治理能幫助企業系統性地識別和應對AI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準確性、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問題。
- 建立市場信任: 當消費者相信你的AI產品是安全、可靠且負責任的,企業就能更快、更廣泛地推銷其AI解決方案,從而加速商業化進程。
- 確保長期合規: 提前遵循法規和公司政策,可以避免未來因違規而導致的巨大損失和聲譽危機,讓創新走得更穩、更遠。
透過這個框架,治理從一個被動的合規要求,轉變為主動的商業賦能工具,幫助企業在AI時代加速前進。
當所有AI獨角獸都害怕上市,這位創辦人卻說:不上市才是「懶惰」
在當今的矽谷,絕大多數備受矚目的AI新創公司都極力避免進入公開市場,擔心季度財報的壓力會扼殺創新。然而,Replit的CEO Amjad Masad卻反其道而行,公開表示他正積極考慮讓公司上市(IPO),目標可能設定在2026年。
他的理由非常直接:他曾詢問過許多比Replit規模更大的私人公司領導者為何不上市,但從未得到過一個令他信服的答案,並將那些藉口歸結為「懶惰」。他認為逃避與公開市場投資者的溝通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這種擁抱公開市場監督的態度,在當前普遍追求私募資金、規避監管的AI創業圈中,顯得格外獨特和引人注目。
超越泡沫辯論,思考你將創造什麼
從這兩位前線CEO的見解中,我們看到一個比「市場是否是泡沫」更重要的事實:AI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創新的門檻以及價值的創造模式。無論股價如何波動,底層的技術革命已經勢不可擋。
這兩位CEO的視角共同描繪了一幅未來藍圖:AI的真正影響力,不在於單一模型的突破,而在於它如何成為普及化的生產力工具,徹底重塑組織的創新能力。當AI工具變得日益強大且易於使用時,最重要的問題或許不是你是否會被AI取代,而是你將用它來創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