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n 播客精華:四大顛覆性觀點,揭示AI泡沫、房市危機與文明的隱形威脅

在當今這個資訊如洪水猛獸般襲來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無數的頭條新聞、市場分析和專家意見所淹沒。「All-In Podcast」作為全球頂尖的播客節目之一,四位主持人——Chamath Palihapitiya、Jason Calacanis、David Sacks 和 David Freeberg——以其犀利、無情的辯論和深刻的洞察力,成為了許多人過濾噪音、尋找信號的重要管道。然而,在他們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我們究竟該如何找出那些真正重要、甚至足以顛覆我們既有認知的觀點?

當華爾街傳奇人物 Michael Burry 高調做空 AI,指控科技巨頭「做假帳」時,真相究竟為何?當新創公司 Palantir 的估值高到令人咋舌,市場是真的瘋了,還是我們忽略了什麼關鍵要素?當年輕人被高昂的房價壓得喘不過氣,政府的干預究竟是解藥還是毒藥?當絢麗的極光點亮夜空,其背後是否隱藏著足以讓現代文明一夕崩潰的末日威脅?

本文將深入剖析「All-In Podcast」近期節目中最具衝擊性的四個觀點。這不僅僅是對一集播客的總結,更是一次跟隨頂尖思想家,挑戰傳統智慧、撥開迷霧見真相的思辨之旅。準備好迎接一場可能徹底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頭腦風暴了嗎?

1. AI 的「隱藏成本」:科技巨頭真的在做假帳嗎?

故事的開端充滿戲劇性。《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 近期高調宣布做空 AI 產業和數據分析公司 Palantir。然而,這場風波的焦點很快被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媒體烏龍所模糊:CNBC 報導稱 Burry 的賭注高達 9 億美元,而實際金額僅為 900 萬美元。這個百倍的差距,讓播客主持人不禁感嘆主流媒體在金融素養上的巨大缺失,並指出這類錯誤報導本身就可能對市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波動。

撇開媒體的失誤,Burry 的核心指控直指 AI 產業的心臟。他聲稱,像 Meta 和 Oracle 這樣的科技巨頭,正在透過一種會計手段「做假帳」(cooking the books),人為地誇大其盈利能力。他的論點是,這些公司將其用於 AI 的硬體(如 Nvidia 晶片)的折舊年限從傳統的三年延長至六年甚至更久。

這在會計上意味著什麼?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一家公司投入了 70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Capex)來建造數據中心。如果按照三年折舊,那麼每年需要從營業利潤中扣除約 233 億美元的折舊費用。但如果將折舊年限延長到六年,每年的折舊費用就驟降至約 117 億美元。這一來一回,僅僅是會計手法的改變,就能讓公司的年度營業利潤憑空多出超過 100 億美元。Burry 認為,這種操作掩蓋了 AI 巨大的真實成本,是一種誤導投資者的財務魔法。

然而,「All-In Podcast」的主持人們,特別是擁有深厚技術和投資背景的 David Freeberg 和 Chamath Palihapitiya,對此提出了強烈的反駁。他們認為,Burry 的指控之所以站不住腳,是因為他忽略了深刻的技術現實。延長折舊年限並非「做假帳」,而是對資產「有用壽命」(useful life)變長的客觀反映。

Freeberg 指出,他為此特地去做了調查。Google AI 基礎設施的負責人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公開表示,即使是公司裡那些已有七、八年歷史的 TPU(Google 自研的 AI 晶片),其使用率依然高達 100%。Freeberg 透過自己的管道詢問了其他業內人士,得到的答案驚人地一致:那些看似「老舊」的 GPU 和 TPU 仍在數據中心裡全速運轉。這強而有力地證明了,這些 AI 硬體的實際使用壽命遠比傳統 IT 設備要長得多,因此延長折舊年限是完全合理且符合會計準則的。

Chamath 從更技術的層面補充道,Burry 作為一個非技術背景的金融分析師,可能無法理解 AI 硬體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他解釋說,如今的進步體現在多個層面:

  • 內核(kernels)的迭代:軟體層面的優化讓硬體效率更高。
  • 模型架構的改進:新的模型設計能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算力。
  • 晶片設計的創新:例如,將高頻寬記憶體(HBM)換成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以及採用更靈活的 chiplet 設計,都在不斷提高晶片的利用率和耐用性。

這些技術的進步共同導致了一個結果:AI 硬體不僅壽命變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能處理的任務也越來越多樣化。即便是最新的模型不再需要它們,這些舊晶片也可以被用來處理其他相對簡單的運算任務,絕不會被輕易淘汰。

這場關於「做假帳」的辯論,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會計準則的範疇。它揭示了傳統金融分析思維在面對飛速發展的科技產業時可能出現的巨大盲點。當一個分析師缺乏對底層技術的深刻理解時,他很可能會將企業基於技術現實做出的合理商業決策,誤讀為財務上的惡意操縱。

這也反映了短期做空思維與長期技術趨勢之間的根本衝突。做空者往往尋找的是公司基本面的短期裂痕,而 AI 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場關乎未來十年的長期競賽。正如 Chamath 所言,這些科技巨頭的商業模式如此強大,它們根本沒有動機、也沒有必要去冒著巨大的法律和聲譽風險去「做假帳」。

「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實在是太好了,它們遠未到耗盡所有其他運營策略、以至於不得不去做假帳的地步。這七家公司(指科技巨頭)絕不會是那種會做假帳的公司。」—— Chamath Palihapitiya

最終,這個觀點提醒我們,在評估一個像 AI 這樣由技術驅動的產業時,理解其背後的工程現實,可能比僅僅盯著財報上的數字更加重要。Burry 基於會計原則的懷疑論,不僅止於產業的基礎設施;他還將矛頭指向了一家其估值長期以來都讓傳統分析師感到困惑的特定公司:Palantir。

2. 解讀 Palantir 的天價估值:市場瘋了,還是我們沒看懂?

Michael Burry 的做空目標不僅僅是整個 AI 產業,他還特別點名了數據分析巨頭 Palantir。這個舉動再次將 Palantir 推向了風口浪尖,因為它的估值實在是高得「不合理」。根據播客中主持人(可能為口誤)引用的數據,Palantir 的市值被提及為 4800 億美元。儘管這個數字遠高於當時約 500 億美元的實際市值,但其背後所反映的驚人市銷率(Price-to-Sales Ratio)——遠超同儕數倍——正是爭議的核心。

這是什麼概念?與之相比,其他同樣被視為高成長的頂級軟體公司,如 Datadog 和 Snowflake,其市銷率大約在 13 倍左右;即使是像 Cloudflare 和 CrowdStrike 這樣的明星公司,也「僅僅」在 30-37 倍的區間。Palantir 的估值是它們的好幾倍,這讓許多傳統投資者感到困惑和不安:市場是瘋了嗎?憑什麼 Palantir 能享受如此之高的溢價?

面對這個問題,David Freeberg 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反思。他認為,僅僅用「歷史銷售數據」來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本身就是一種思維上的局限。這種方法忽略了投資的本質。

「……一家公司的價值就等於其歷史銷售數據。我認為,股東們通常不會、或許也不應該這樣去思考他們正在購買的東西——那就是對一個企業未來的股權。」—— David Freeberg

Freeberg 強調,當你投資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處於高成長階段或擁有巨大潛力的新創公司時,你購買的不是它的過去,而是對其「未來」所有權的下注。市場價格的形成,正是源於無數投資者對該企業未來現金流和盈利潛力的不同判斷。有人看好,有人看衰,這種觀點的差異最終形成了當前的股價。因此,簡單地說 Palantir 的估值相對於去年的銷售額「太貴了」,可能是一種過於簡化的評判。

那麼,市場究竟在 Palantir 的「未來」中看到了什麼,以至於願意給出如此高的溢價?Chamath Palihapitiya 給出了一個直擊要害的答案:獨特性(uniqueness)和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ility)

他指出,將 Palantir 與 MongoDB 或 Snowflake 等公司進行比較是錯誤的。雖然 MongoDB 和 Snowflake 都是運營極其出色的公司,但它們的產品並非獨一無二。市場上存在許多它們的競爭者和替代方案。這意味著它們的客戶流失風險(churn risk)相對較高。如果客戶對價格或服務不滿,他們總能找到其他選擇。這種競爭壓力自然會限制它們的估值倍數。

然而,Palantir 的情況則完全不同。Chamath 稱其業務是「獨特且運營良好」(unique and well-run),在市場上「沒有明確的替代方案」(no clear alternative)。無論是為政府情報機構提供數據分析平台,還是為大型企業解決複雜的運營問題,Palantir 所做的事情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客戶一旦採用了它的系統,就很難再轉向其他供應商,因為根本不存在能夠完美替代它的產品。

這種極低的客戶流失風險,意味著 Palantir 的現金流具有超乎尋常的持久性(durability)。市場正是預見到了這種未來現金流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才願意為其支付高昂的溢價。

Palantir 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教訓:在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時,理解其「護城河」的深度和「不可替代性」的程度,可能遠比傳統的財務指標(如市銷率)更為重要。市場的「非理性」高估值,有時並非源於泡沫或狂熱,而是基於對該公司長期競爭優勢和現金流持久性的深刻理解。

當華爾街在辯論這些看似抽象的估值時,一場更為具體的危機正在衝擊著數百萬年輕美國人的生活——那就是無法負擔一個家。

3. 住房危機的驚人真相:政府的「善意」正在扼殺年輕人的未來

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揭示了美國社會正在面臨的嚴峻挑戰:根據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報告,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已從 1991 年的 28 歲,飆升至如今的 40 歲。更可怕的是,從 1991 年到 2021 年的三十年間,這個數字僅僅從 28 歲緩慢增長到 33 歲。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的惡化都發生在過去短短的四年裡。年輕人離擁有自己家園的夢想越來越遠,這已經構成了一場深刻的社會危機。

面對這場危機,主流的聲音往往呼籲政府採取更多行動——更多的補貼、更嚴格的租金管制、更多的經濟適用房計畫。然而,「All-In Podcast」的主持人們卻提出了一個完全反直覺的觀點:政府的干預不僅不是解決方案,反而恰恰是問題的根源。

David Freeberg 一針見血地指出,每當政府試圖介入一個市場,結果往往是扭曲市場、限制流動性,並最終阻礙市場找到更低的價格。住房市場就是一個教科書級的例子。

  • 租金管制的反效果:以洛杉磯市議會近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為例,該法案嚴格限制了房東每年可以上漲租金的幅度(不超過 4%)。從表面上看,這是保護租客的「善舉」。但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這意味著他們投資房地產的潛在回報被設置了上限。這將極大地抑制資本流入,讓投資者不願意建造新的公寓,甚至不願意花錢升級現有的舊公寓。結果是供應減少,長遠來看反而會推高整體市場的租金和房價。
  • 「過剩流動性」的推手:Freeberg 還將矛頭指向了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這兩大政府支持的住房貸款機構。它們的初衷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幫助更多人獲得貸款、買得起房。然而,在一個本已資本充裕的市場中,這種政府主導的「過剩流動性」實際上起到了反作用。它推高了住房的總體價格,就像政府支持的學生貸款推高了大學學費,政府支持的醫療保險推高了醫療費用一樣。政府的「幫助」最終讓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價。

「每當政府介入一個市場,它就會扭曲市場,限制流動性的流動,並限制市場找到更低的價格。我認為這就是根本上發生的事情。」—— David Freeberg

Jason Calacanis 用他從加州搬到德州的親身經歷,生動地描繪了不同政策下的「兩個美國」。

  • 限制建設的沿海城市:在舊金山這樣的城市,盛行著一種他稱之為「覺醒派的屁話」(woke bullshit)的論調。這些論調反對建造新的「豪華公寓」,認為這只會服務富人。結果是住房供應被嚴重壓抑,導致房價和租金高得離譜,普通年輕人根本無法負擔。
  • 擁抱建設的德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州的奧斯汀。在那裡,政府允許市場力量發揮作用,大量建造新的住宅單位。結果如何?在過去三年裡,奧斯汀的平均租金下降了整整 20%。Jason 解釋了背後簡單的經濟學原理——「過濾效應」(filtering effect)。當你建造大量新的豪華公寓時,那些原本住在舊公寓裡的富裕租客會搬進新公寓。這就釋放了大量的舊公寓供應,從而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選擇,最終拉低了整個市場的價格水平。

這一系列的論證導向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結論:解決住房負擔能力危機的最佳途徑,可能不是更多的政府補貼或價格管制,而恰恰是「政府少管閒事」和「允許大量建造」。市場本身擁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只要政府不再用層層疊疊的法規去限制供應,不再用扭曲的補貼去推高需求,住房的可負擔性問題就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此外,播客中也提到了 Ben Shapiro 的觀點,即年輕人需要有「用腳投票」的能動性。如果一個地方的生活成本過高、機會有限,那麼就應該考慮去往那些政策更友好、經濟更有活力、生活成本更合理的地方。這場危機或許並非無解,只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找錯了藥方。

4. 被遺忘的末日威脅:一場太陽風暴就能讓我們回到石器時代

最近,一場 G5 級別(最高級)的地磁風暴席捲地球,給全球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從北極圈到美國南部的德州,無數人驚嘆於夜空中絢麗多彩的極光。然而,在這美麗的景象背後,卻隱藏著一個足以讓現代文明瞬間倒退的、被長期忽視的末日級威脅。

David Freeberg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這一現象的成因。我們的太陽是一個巨大的電漿球,其內部和表面的帶電粒子(質子和電子)在極高能量下運動,形成了強大的磁場。太陽大約每 11 年會經歷一個活動週期,在活動高峰期,這些磁場會變得極不穩定。有時,磁場會像一根被過度拉伸的橡皮筋一樣突然「斷裂」,將數十億噸的帶電粒子以每秒數千公里的驚人速度拋入太空。這就是所謂的「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

當這些高能帶電粒子雲團正好朝著地球的方向飛來時,一場潛在的災難就可能上演。它們會與地球自身的磁場發生劇烈相互作用,引發地磁風暴。其影響遠不止是美麗的極光:

  • 基礎設施癱瘓:這些粒子流會嚴重干擾 GPS 導航和衛星通訊。更致命的是,它們會在地球表面的長距離導電材料(如電網、輸油管道)中感應出強大的電流,足以造成大規模短路,燒毀變壓器,導致整個國家的電網陷入癱瘓。
  • 回到石器時代:播客中提到了 1859 年的「卡靈頓事件」(Carrington event),這是歷史上記載的最強烈的一次太陽風暴。在當時,它僅僅是導致全球的電報系統短路、起火。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問題是:如果同等級別的事件發生在今天,我們這個高度依賴電子設備、電腦網絡和電力系統的現代文明將會怎樣?

答案是災難性的。Freeberg 直言不諱地指出,一場足夠強大的 CME 是一個潛在的「滅絕級別事件」(extinction level event)或「黑天鵝事件」。

「所以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討論,如果這些日冕物質拋射中的一次規模巨大,它們實際上……可以摧毀衛星通訊,可以關閉所有電腦,可以在全球的電網中造成短路……」

想像一下,全球所有衛星失靈,所有電腦關機,所有電網崩潰。這不僅僅是斷電,這意味著金融系統、通訊網絡、交通系統、供水系統、醫療系統……所有現代社會賴以運轉的基礎都將在幾個小時內土崩瓦解。我們將被瞬間打回「石器時代」。

這個觀點的衝擊力在於,它提醒我們在日常關注 AI 發展、地緣政治、經濟波動等議題時,卻可能完全忽略了來自太空的、最根本的生存威脅。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基於真實物理現象的、有概率發生的真實風險。我們目前對此類事件的預警時間只有幾個小時,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防禦手段。這次美麗的極光,或許正是宇宙對我們發出的一次溫柔而又嚴厲的警告。

結論:在混亂中尋找智慧

從揭示 AI 巨頭財報背後的技術現實,到解構 Palantir 天價估值下的商業護城河;從戳破政府干預住房危機的「善意」謊言,到警示懸於文明頭頂的太陽風暴威脅,「All-In Podcast」的這四個核心觀點,無一不在挑戰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

它們共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表層分析的失敗,以及第一性原理思考的勝利

Burry 基於傳統會計指標的做空,在 AI 硬體壽命延長的技術現實面前顯得蒼白;Palantir 令人咋舌的市銷率,若不理解其獨一無二的市場地位和客戶黏性便無法解釋;政府旨在幫助購房者的補貼和管制,卻違背了基本的供需法則,最終適得其反;而我們日常關注的種種議題,都可能在一場低概率、高衝擊的宇宙事件面前變得無關緊要。

當世界的複雜性遠超我們的直覺時,我們是否準備好質疑那些看似天經地義的答案,穿透表面的指標和簡化的方案,去理解驅動世界的深層系統?這或許是「All-In Podcast」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在喧囂的噪音中,找到那些真正值得深思的、反直覺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