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悄悄顛覆你的飯碗?從華爾街到你的錢包,你必須知道的4個經濟真相
一邊是AI驅動股市衝上歷史新高,彷彿未來一片光明;另一邊卻是百萬人規模的裁員潮,以及信用卡帳單上不斷攀升的違約數字。為何宏觀數據如此亮麗,我們的個人感受卻充滿不安?這種「數據」與「體感」之間的巨大脫節,正預示著一個由AI和地緣政治重塑的新經濟世界。
本文將深入剖析當前經濟中幾個最令人意外、甚至違反直覺的趨勢,幫助你撥開迷霧,看清數據背後的真相。
1. 經濟越好,工作越少?AI正在重寫遊戲規則
一個驚人的數據是,今年美國企業的總裁員人數已達100萬人,創下自疫情以來的最高紀錄。然而,裁員主要集中在最容易被AI取代的科技業和倉儲業。以亞馬遜為例,在AI的輔助下,如今一名倉儲員工一天可以處理高達1000個包裹,而在2013年,這個數字僅為100到250個。這種數倍的效率提升,正是勞動力市場與經濟成長脫鉤的具體體現。
這揭示了一個核心的矛盾現象:自從ChatGPT在2022年底問世後,勞動力市場(以職位空缺為代表)與資本市場(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代表)已經完全脫鉤。這形成了一個反直覺的邏輯鏈:「資料中心蓋得越多,經濟就越好;但經濟越好,勞動力市場反而越弱。」這意味著過去數十年「經濟成長創造就業」的聖經正在被改寫,資本與勞動力的分道揚鑣,或許並非出自任何人的精密計算,而是印證了一個更深刻的規律:
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往往都不是人刻意規劃出來的,而是無意中發生的真相。
2. AI「大到不能倒」:當科技泡沫有了國家級的「安全網」
過去的科技泡沫,如網路泡沫,最終都因市場力量而破裂。但這次的AI浪潮可能有所不同,因為AI的發展已從私人企業的商業競賽,上升到美中之間的國家級戰略競爭。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便曾警告,美國在AI領域有被中國超越的風險,需要國家層面的投入。
事實上,各國政府正在大幅加碼AI預算。例如,韓國已將AI投資規模提升至10.1兆韓元(約70億美元),是當前規模的三倍。這種趨勢甚至一度引發爭議。例如,當《華爾街日報》報導OpenAI正尋求美國政府為其提供貸款擔保時——相當於若公司失敗,將由納稅人買單——立即引發了軒然大波。儘管其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緊急澄清,但这個事件本身已暴露了頂尖AI企業與國家戰略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失敗的代價可能影響國家競爭力時,「大到不能倒」的邏輯便開始浮現。
而這股由國家力量支撐的AI熱潮,正對總體經濟數據產生巨大影響,卻也讓央行在制定政策時,面臨一個全新的困境。
3. 你的信用卡帳單,正在預告聯準會的下一步
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Fed)即將降息,這也是近期股市上漲的主要動力之一。但這份樂觀預期背後的深層原因,並非經濟強勁,而是普通家庭的財務壓力正在急劇加劇。翻開普通美國家庭的帳本,一場無聲的金融危機正在數據中吶喊:
- 信用卡拖欠率: 已攀升至12.41%,是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意味著每100人中,就有超過12人信用卡違約。
- 學生貸款違約率: 超過90天以上的違約比例達到9.4%,較年初大幅惡化。
- 房貸壓力浮現: 雖然房貸拖欠率僅上升0.83%,尚未失控,但顯示壓力正從無擔保債務開始蔓延。
聯準會正陷入兩難:究竟是要看AI驅動的亮麗總體數據,還是要回應繳稅人民日益沉重的「體感溫度」?市場正在賭,後者將迫使聯準會不得不採取降息行動,以緩解民間的財務困境。
4. 真正的「通膨殺手」?中國正在向全球輸出「廉價」
過去幾年全球對抗通膨的同時,一個巨大的通縮壓力正源自中國經濟的「內卷化」現象。由於內需不振(消費佔GDP比重僅約39.6%,遠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其巨大的產能無法被國內市場消化,只能持續向外輸出廉價的工業品和科技產品。
從電動車的價格戰,到綠能設備的全球佈局,中國正在利用其規模優勢向世界輸出「廉價」。數據顯示,無論是太陽能模組、鋰電池還是風電設備,中國的產能都佔據了全球的六到七成。這種持續性的通縮壓力,成為聯準會未來擁有更多降息空間的第四個關鍵理由。正如觀察家所指出的:你能預料到未來的電動車還有大幅漲價的空間嗎?當科技本身就是通縮,而中國又將其產能發揮到極致時,全球的商品價格天花板已經被牢牢釘住。
結語:在脫鉤的世界裡,你該如何自處?
我們正處於一個經濟指標彼此脫鉤的新時代——勞動力市場與股市脫鉤,宏觀數據與個人感受脫鉤。AI的技術革命和中美間的地緣政治競爭,是驅動這一切變化的核心力量。
舊的經濟學規則正在被顛覆,過去的經驗可能不再適用。在這個傳統規則不再適用的新世界裡,我們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才能不被時代的浪潮吞噬?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