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大神們悄悄退場?市場創高之際,你不能忽視的5個驚人信號
引言:牛市狂歡下的隱憂
當前市場情緒一片樂觀,美股正經歷一場盛大的派對。標普500指數已連續6個月上漲,而科技股雲集的納斯達克指數更是連漲7個月,創下近年最長的連漲紀錄。在這看似堅不可摧的牛市狂歡中,幾乎所有資產類別都同步上漲,投資人信心處於高點。
然而,就在這片歡騰的景象之下,一些全球最頂尖、最敏銳的投資者,卻正悄悄地發出警示信號。他們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市場過熱的擔憂,而全球的產業格局也正以超乎想像的方式發生轉變。
當所有人都沉浸在派對中時,我們是否忽略了什麼重要的警訊?本文將為你揭示五個來自市場深處、最令人意外的觀點,幫助你看清狂歡背後的真實樣貌。
1. 矛盾大對決:史上最強11月 vs. 連漲7個月的「高乖離」警報
進入11月,投資者正陷入一場歷史動能與金融重力法則的拉鋸戰。市場同時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強烈信號,形成了一場矛盾大對決。
一方面是強勁的看漲理由:歷史數據顯示,無論是過去10年還是20年,11月都是美股表現最為亮眼的月份。這種強大的季節性趨勢,形成了一股難以抗拒的「大牛市慣性」,驅使著市場繼續向前衝。
但另一方面,明確的技術警報已經響起:在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別連漲六、七個月後,市場已處於顯著的「高乖離」狀態。歷史經驗表明,如此長時間的連續上漲,往往預示著中期回檔修正的機率極高。因此,投資者被夾在了強大的季節性順風與清晰的技術面逆風之間,處境極為尷尬。
2. 《大賣空》傳奇人物的警告:有時候,唯一的贏法就是不參與
因準確預測並做空美國房市而一戰成名的《大賣空》傳奇人物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近期再次對市場的過度樂觀發出警告。他在自己的X(前身為Twitter)帳號上發布了一則貼文,簡潔而有力地表達了他的看法:
有時我們看見泡沫能夠有所作為,有時唯一能夠贏的方式就是不參與哦。
這句話並未直接建議放空,而是暗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選擇離場觀望或許才是最明智的策略。作為一位價值投資者,貝瑞通常會在市場連續大漲數年後提出此類警告。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他已公開指出至少六次市場泡沫。當這位曾成功預見巨大危機的投資者選擇發聲時,他的警告份量不容小覷。
3. 巴菲特的無聲信號:連自家股票都嫌貴了?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近的行動,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說明他對市場的看法。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再次淨賣出61億美元的股票,這已是巴菲特連續第三年成為股票的淨賣方。
更令人驚訝的是,波克夏已經連續五個季度沒有回購自家公司的股票。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信號,因為當市場上找不到便宜的投資標的時,巴菲特通常會選擇回購自家股票。如今連這個動作都停止了,背後傳達的訊息很明確:「這說明巴菲特連自家股票都覺得有點貴了」。
與此同時,波克夏手上的現金儲備已膨脹至創紀錄的3820億美元。龐大的現金部位進一步證明,在巴菲特眼中,當前市場上幾乎找不到具備吸引力的投資機會。他的「無為」,正是市場最響亮的警鐘。雖然「巴菲特指標」多年來持續示警,但其有效性備受爭議,主因在於結構性問題:全球資本(如台灣的資金)不斷流入推高美股市值(分子),但分母卻只計算美國國內的GDP,這種不對稱性導致指標長期失真。然而,巴菲特本人的實際操作,無疑更具參考價值。
4. AI狂潮的真相:重點不是股價泡沫,而是「債務泡沫」
當所有人都在討論AI股價是否存在泡沫時,美國銀行策略師麥可·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提出了一個反直覺的觀點:AI狂潮的真正風險,並非股價泡沫,而是正在形成的企業債務泡沫。
他的核心論點是,科技巨頭們為了競逐AI霸權,投入了巨額的資本支出,而這些支出最終是由債務來支撐的。他特別點名了甲骨文(Oracle),在科技巨頭中,甲骨文的負債權益比高居第一,達到驚人的近500%。
市場也察覺到了風險。甲骨文的5年期信用違約交換(CDS,一種對賭公司債務將會違約的金融避險工具)價格已升至兩年來的新高,這意味著市場認為其債務違約的風險正在上升。哈奈特大膽預測,一場「AI債券拋售潮」可能在2026年到來,屆時將由債務問題引爆整個AI泡沫的破滅。
5. 兩種AI的競賽:美國玩的是「頓悟」式衝刺,中國走的是「漸悟」式長跑
美中之間的科技競爭,在AI領域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哲學。
美國模式是「頓悟性的爆發」。這是一場由矽谷科技巨頭、創投基金和資本市場所驅動的高風險、高報酬「進速遊戲」。其核心是將AI技術迅速商品化、金融化,透過資本的自我強化,實現估值的指數型擴張。
中國模式則是「漸悟之路」。這是一條更穩健、由國家戰略主導的「逆向戰略」。其重點並非短期估值的暴增,而是推動「AI+」,將人工智慧深度融入鋼鐵、能源、製造、醫療等傳統產業,目標是打造堅實的工業基礎,實現一場AI驅動的工業演化。
這兩種路徑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與資本邏輯。美國的AI是建立在市場的自由和創新的冒險信仰之上,它的速度很快,風險也很高;而中國的AI,則明顯依托於國家的戰略和產業規劃,它的步伐比較穩健,更著重於推進一場AI的工業革命。
結論:狂歡之後,誰能將AI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
總結來看,儘管市場正為美中貿易關係緩和等利多消息而歡慶,但來自華爾街傳奇人物的保守姿態,到AI狂潮背後的債務隱憂,再到美中兩國截然不同的AI發展路徑,都顯示出當前的榮景可能比表面看起來更加脆弱。
像巴菲特和貝瑞這樣的市場老將所發出的宏觀警告,並非空穴來風,它們正由哈奈特所指出的AI「債務泡沫」等具體風險得到印證。當前短期的資本週期狂歡總會結束,而美國金融驅動的AI衝刺,與中國產業導向的AI長跑,這兩種模式的根本性競爭,最終將決定誰能笑到最後。
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當資本熱潮終將退去時,誰能夠把AI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和社會效率的實質提升,才是最後兩國決定勝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