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財務長說溜嘴:AI巨頭不願讓你知道的三個驚人財務祕密

簡介:AI榮景之下的隱憂

當前的人工智慧(AI)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對Nvidia等公司生產的高效能GPU晶片需求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科技巨頭們正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智能的未來。然而,在這場耗資驚人的技術軍備競賽背後,一個根本問題卻鮮少被提及:這些公司究竟是如何為這場昂貴的遊戲買單的?

最近,OpenAI的財務長(CFO)在一次訪談中,不經意間揭露了檯面下複雜且高風險的金融操作。這套複雜的融資網絡,其結構圖已開始讓人聯想起2008年次貸危機中的金融衍生品,風險被層層打包、轉移,直到音樂停止的那一刻。他的話語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得以窺見支撐這場AI盛宴的三個驚人財務祕密。

祕密一:表外負債,將百億風險乾坤大挪移

第一個祕密,是透過精心設計的金融結構,將天文數字的債務從公司財報中抹去。伊隆·馬斯克旗下的xAI最近籌建超級電腦的「COS 2」項目,就是一個教科書級的案例。

xAI並沒有直接出面購買晶片,而是成立了一個被稱為「特殊目的實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的空殼公司。這個SPV對外籌集了總計2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7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和高達125億美元的借貸,全部用於購買Nvidia的GPU晶片。

此結構中最弔詭的一點在於,Nvidia自己也向這個空殼公司投資了20億美元,讓這筆錢繞了一圈,最終又回到自己手上用來購買自家產品,形成了所謂的「循環投資」。

但這種操作最大的好處在於:xAI本身僅需向這個空殼公司「租用」晶片算力,如此一來,那筆高達125億美元的巨額貸款就不會出現在xAI自身的資產負債表上。這讓xAI得以維持「輕資產」的漂亮形象,有利於後續對外融資,同時巧妙地將壞帳的巨大風險轉嫁給了空殼公司的投資方和債權人。

但隱藏債務只是這場遊戲的第一步。這套結構真正的脆弱性,在於用來擔保這筆隱藏債務的抵押品本身。

祕密二:沙上建塔,以明日黃花作今日抵押

這套金融結構中最核心、也最令人不安的風險,在於那125億美元的借貸,是完全使用GPU晶片本身作為抵押品。

就好比申請房貸,銀行之所以放心,是因為若發生壞帳,他們可以收回價值相對穩定的房子來抵債。但GPU卻完全不同,科技產品的迭代速度飛快,今天的頂級硬體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價值大跌。這更像是用去年的iPhone來抵押一筆長期貸款,風險極高。

這不是危言聳聽,現實中,德意志銀行等機構已經在想方設法將這些高風險貸款打包賣給其他投資者,急於轉移風險。一旦發生壞帳,銀行或債權人收回的,可能只是一堆不值錢的過時硬體。

OpenAI的財務長在訪談中,便將當前的困境與一種「理想狀態」作出對比,一語道破了這個核心矛盾:

“Question is how long does a chip remain on the frontier… is it three years four years five years or even longer… If the timeline on the chip stays short that gets harder.”

這段話的潛台詞是:在一個理想世界裡,如果晶片能像過去的某些型號一樣,有效使用壽命長達六、七年,那麼用它來做融資抵押就相對容易。但現實是,我們早已不在那個世界,隨著技術競爭加劇,晶片的淘汰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尖端地位可能只能維持三、四年。當抵押品貶值的速度遠快於貸款償還的速度時,整個金融結構的穩定性就岌岌可危。

當抵押品本身就是一顆快速貶值的定時炸彈時,那些將GPU計入資產負債表的公司,要如何讓財報看起來依舊亮眼?答案只能是求助於會計的藝術。

祕密三:帳本上的煉金術,用折舊戲法粉飾太平

第三個祕密,則藏在會計的帳本裡。那些斥巨資購買GPU並對外提供算力服務的公司,普遍採用了一種美化財報的會計技巧。

他們通常使用長達「六年」的線性折舊法來攤提GPU的龐大成本。這意味著,他們假設這些昂貴的晶片可以使用六年,並將其成本平均分攤到每年的支出中。

然而,問題在於,如果GPU的實際有效壽命遠短於六年(例如只有三、四年),這種折舊方式就會嚴重「低估」公司的真實營運支出,從而「虛增」財報上的盈利數字,給投資者造成一種公司獲利能力極強的假象。

股神巴菲特對於這種會計操作的看法一針見血:

「折舊是支出,並且是最糟糕的那一類支出…你先花了錢,再記錄成開支。」

誠如巴菲特所言,這不是一筆理論上的費用,而是真金白銀早已付出去的成本。會計處理只是延遲了承認這個現實的時間點而已。這種做法本質上是將今日的巨大開銷推遲到未來去認列,雖然能讓眼前的財報數字更好看,卻掩蓋了公司資產正在快速減損的真實風險。

結論:誰來為這場昂貴的遊戲買單?

總結來看,我們正在見證一場由複雜金融工程支撐的AI狂潮。AI巨頭們透過表外負債、高風險抵押品和財報美化等多重手段,才得以維持目前的GPU採購榮景。

當Sam Altman被投資者直接質問,公司僅憑13億美元(註:此為過往數字)的營收,如何能做出1.4兆美元的支出承諾時,他的回應極具啟發性。奧特曼先是輕描淡寫地否認:「我們的營收遠不止於此。」接著拋出了那句如今廣為流傳的話:「布萊德(提問者),如果你想賣掉你的股份,我會幫你找個買家。」這種避重就輕的回應,凸顯出即使是局內人也無法正面回答這場豪賭的可持續性問題。

最終,當風險高到私人銀行、基金都不願再承擔時,OpenAI的財務長已經提出了「終極解決方案」——尋求政府的「擔保(backstop guarantee)」。這暗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終局:當泡沫還在膨脹時,利潤歸於私人;而當這個由快速貶值的資產堆砌而成的泡沫破裂時,其巨大的虧損卻可能需要由整個社會來承擔。

所有參與者都在傳遞這個燙手山芋,但最終,誰會是為這一切買單的消費者?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