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為何跌不下來?揭秘支撐市場的3個反直覺真相
為何市場看似堅不可摧?
你是否也感到困惑?儘管通脹抬頭、就業數據疲軟和關稅威脅等負面消息不斷,美股市場似乎進入了一種「不可能跌」的模式,任何利空都能迅速消化,然後繼續向上猛衝。本文將為你揭示,支撐這波看似不合邏輯漲勢背後,三個令人驚訝的深層真相。
真相一:矛盾的就業市場——不是經濟衰退,而是「謹慎觀望」
乍看之下,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正閃爍著經濟衰退的危險信號。近幾個月的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呈現「斷崖式下跌」,這種跌幅在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都是衰退的前兆。更具體地說,歷史數據顯示,當新增就業人數低於7萬人時,失業率通常就會開始失控。而現在的數字遠比這個危險基準更糟,經濟衰退似乎已迫在眉睫。
然而,這正是故事變得弔詭的地方。另一組關鍵數據卻描繪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初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保持穩定,而企業的裁員率也頑強地維持在1.1%的歷史低位。那麼,我們如何解釋這個「企業不招人,但也不裁員」的矛盾現象?
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經濟崩潰,而在於企業的心理狀態。答案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企業並非沒有需求——事實上,8月份的製造業PMI指數飆升至53,是三年來的最高水平**,這證明訂單依然充足。但由於對未來政策走向的擔憂,它們普遍選擇了謹慎觀望,暫停招聘和擴張。
這意味著,當前的就業放緩可能只是一個暫時的僵局,而非結構性的衰退。一旦政策的陰霾散去,被壓抑的招聘需求隨時可能重啟,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真相二:富人撐起半邊天——「財富效應」驅動的消費狂熱
強勁的企業訂單,終究需要有消費能力的人來買單。在高利率環境下,這股強勁的消費力從何而來?根據美國銀行的數據,8月份美國信用卡和借記卡的總支出同比增長了1.7%,證明民眾的消費意願依然非常堅挺。
但深入挖掘數據後,一個驚人的事實浮現了:這股消費熱潮幾乎完全由高收入家庭所驅動。數據顯示,美國最富有的10%的家庭,貢獻了全國總消費的50%。他們為何敢在高利率的環境下大舉消費?真正驅動這一切的,是一個被稱為「財富效應」的強大心理現象。
在美國最富裕的10%家庭中,股票資產平均佔其財富總額高達53%。隨著股市不斷創下新高,他們的資產大幅增值。這並非指他們手上的現金變多了,而是資產升值帶來了一種強大的心理自信。
資產的升值本身並不會讓富人兜裡的錢更多,但是資產升值會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人們心理上覺得自己更有錢了,行動上也就會更願意消費。
因此,當前美國的消費榮景,很大程度上是由股市上漲催化的富人消費所支撐。這種現象也進一步拉大了富裕階層與普通民眾在消費能力上的差距。
真相三:詭異的自我強化循環——股市上漲竟是股市上漲的原因
至此,各個環節的線索終於串連起來,一個詭異但邏輯自洽的自我強化循環浮現眼前。這正是理解當前市場驚人韌性的核心關鍵。
這個閉環的運作方式如下:
- 股市上漲 帶來顯著的「財富效應」。
- 富人消費 因此被強力帶動,推升了整體社會需求。
- 企業需求 保持旺盛,進而穩定住了就業市場(即使招聘暫時放緩)。
- 就業穩定 使宏觀經濟免於陷入衰退。
- 經濟增長 在聯準會降息的預期下,又反過來為股市的進一步上漲提供了堅實支撐。
你會發現一個極其弔詭的結論:「股市上漲既是股市上漲的原因,又是股市上漲的結果。」這個正向循環一旦形成,就像一個不斷加速的飛輪,讓市場擁有了強大的內在動能,使其難以輕易下跌。
飛輪會永遠轉動嗎?
總結來看,當前美股的強勢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由一個基於財富效應、富人消費和就業穩定所構成的奇特正向循環所驅動。然而,這個精巧的結構並非無堅不摧,它的持續運轉依賴於幾個關鍵變量:
- 聯準會的降息路徑: 這是整個正向循環的前提條件。持續的降息預期為資產價格提供了根本支撐,一旦這個路徑中斷,整個循環將不攻自破。
- AI技術的發展: 這是為飛輪提供初始動力的**「點火器」(jumpstart)**。AI革命帶動了龍頭企業的盈利增長,為股市上漲提供了第一波燃料,從而啟動了整個財富效應鏈條。
- 政策風險的穩定: 這是潤滑齒輪運轉的關鍵因素。關稅等政策不確定性是導致企業「謹慎觀望」的直接原因,若風險加劇,將可能卡住就業環節,打破循環。
在這個精巧的齒輪結構中,你認為哪一個環節最有可能首先出現鬆動?
數據層面的警訊:飛輪的「速度」開始減慢
就業市場是否由「觀望」轉為「收縮」?
觀察重點:企業是否開始放手裁員
- 關鍵數據:
- 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Initial Jobless Claims) — 若連續四週均值突破25萬人,是歷史警訊線。
- JOLTS職位空缺數(Job Openings) — 若跌破750萬,代表企業招聘動能消失。
- 挑戰者裁員報告(Challenger Job Cuts) — 突增代表企業開始防禦。 ![[Pasted image 20251007104909.png]]
消費動能是否開始分化?
觀察重點:服務支出 vs. 商品支出
- 關鍵數據:
- PCE報告中服務消費與商品消費的比率
- 汽車銷售、住房成交量 — 對利率最敏感的兩個消費板塊
📉 解讀方式:
若高收入族群開始縮手(例如奢侈品銷售放緩)、中低收入族群受壓(例如信用卡違約率升高),代表消費鏈條即將失衡。
![[Pasted image 20251007105128.png]]
「超級股」泡沫跡象 及 AI 盈利的可持續性
- NVIDIA、Meta、Microsoft 等 AI 龍頭的市值/營收比(P/S Ratio)
- VIX 波動率指數 — 若跌破 11,通常意味市場麻痺、風險偏好過高。
- NVIDIA、AMD、Microsoft、Amazon Cloud、Oracle 等 AI 板塊的營收成長率;
- CapEx(資本支出)是否持續上升。
📉 解讀方式:
當波動率極低且估值飆高,市場可能進入「最後的欣快階段」,接下來稍有政策或財報失誤,就可能成為引爆點。 AI 獲利動能放緩,代表這個「飛輪點火器」燃料不足,資金動能將回流債市。
結論:投資者該如何行動?
分三個層次觀察、減少曝險
- **第一層(就業市場)**
- **第二層(消費動能)**
- **第三層(AI營收增長放緩)**
記住市場規律: 「崩盤」從不發生在最糟的經濟數據,而是發生在好消息不再能推動股價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