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Sora 來勢洶洶,Meta 注定被顛覆?來自華爾街的 4 個意外觀點

引言:AI 影片刷屏背後,你看懂真正的變局了嗎?

最近,你是不是也被 OpenAI Sora 的 AI 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刷屏」了?從栩栩如生的城市街景到充滿想像力的奇幻生物,這些幾乎以假亂真的影片不僅展示了 AI 技術的又一次飛躍,更在資本市場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矛頭直指科技巨頭 Meta。

這一切讓人不禁回想起幾年前的場景:當年 Tiktok 大火的時候,面對威脅,Meta 的股價曾一度大跌了 70%。如今,Sora 帶著更具顛覆性的姿態強勢來襲,歷史是否會重演?然而,要真正理解局勢,我們必須將短期噪音與長期結構性轉變分開來看。雖然 Sora 的直接衝擊可能有限,但它引發的長期問題卻是攸關存亡的。本文將從投資者視角,為你提煉出幾個最令人意外且深刻的觀點,看清這場變局的真相。


短期衝擊有限:為何 Sora 當下還無法撼動 Meta?

在探討長期顛覆之前,我們必須先理性評估 Sora 當前的實際影響。從短期來看,Sora 對 Meta 的衝擊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有三:

  • 內容與體驗差距:儘管技術驚艷,但目前 Sora 生成的影片在娛樂性和觀看體驗上,與真人創作的內容仍有巨大差距。許多用戶只是出於好奇「嚐個鮮」,很快就會因內容單一而產生「審美疲勞」。
  • 技術與成本瓶頸:AI 影片背後最根本的問題是算力和成本。這導致 Sora 生成的影片通常只有 10 秒左右,生成速度慢,畫質也不夠清晰。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能輕易解決的工程難題。
  • Meta 的既有護城河:Meta 擁有 OpenAI 短期內無法匹敵的巨大優勢,包括數十億的用戶基礎、打磨十幾年的推薦算法、成熟的創作者生態系統以及強大的廣告變現能力。

因此,僅憑現階段的產品力,Sora 還遠不足以對 Meta 構成實質性威脅。但如果僅因今日的限制就忽視 Sora,將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其真正的野心,即便在當下也已清晰可見——它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更好的工具,而是建立一個全新的平台。

1. Sora 的野心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全新的社交平台

多數人對 Sora 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一個強大的「AI 影片生成工具」。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Sora 真正讓資本市場感到震撼的,是其背後全新的商業模式:它不僅有生成功能,還配備了「全套的社交平台設施」。

這意味著 Sora 正在打造一個原生的 AI 社交生態,其核心社交屬性體現在:

  • 沉浸式內容瀏覽:使用者可以像刷 TikTok 和 Instagram 一樣,直接在 Sora 平台上滑動瀏覽源源不絕的 AI 短影片,體驗無縫接軌。
  • 創造個人虛擬分身:平台內建一項名為「CAMILS」的關鍵功能。使用者只需用它掃描自己的面部,系統就能生成一個高度仿真的「虛擬人物」,真實度與自己拍攝的影片幾乎沒有差別。
  • 全新的社交互動:利用這個虛擬分身,你可以輕易生成「自己與奧特曼握手對話」的影片,或是創造一段「和幾個朋友一同去海邊玩耍」的虛擬經歷,並將這些內容分享到平台上,與朋友們即時互動。

顯然,Sora 的目標遠不止於成為一個工具。它正在試圖擴大社交媒體的邊界,為用戶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完全由 AI 驅動的社交體驗。

2. 真正顛覆 Meta 的不是 AI 影片,而是 AI 原生的「新場景」

面對 Sora 的挑戰,很多人直覺地認為,Meta 只需要將類似的 AI 影片生成功能整合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 上即可,問題不大。但這種想法,恰恰忽略了技術革命的本質。

一個核心的類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

電視台為何無法透過播放網路影片來對抗網路平台的衝擊?因為網路技術革命徹底改變了人們使用內容的方式,創造了全新的「使用場景」和「使用體驗」,這是電視台無法複製的。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今天。真正衝擊 Meta 的,不會是 AI 短影片這種內容格式本身,而是 AI 技術將帶來的、我們目前甚至無法完全想像的全新內容使用場景和體驗。

如果 Meta 僅僅停留在當前的「互聯網模式」,試圖用舊的框架去兼容新的內容,那它注定無法承載未來「AI 內容」所帶來的新體驗,就像當年的電視台無法兼容可以搜尋、互動、分享的互聯網長影片一樣。顛覆的關鍵,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場景。

3. OpenAI 其實沒有動機「硬剛」Meta

即使這些 AI 原生場景是未來,也並非注定由 OpenAI 主導。事實上,從戰略角度看,一個反直覺的觀點是:OpenAI 並沒有足夠的動機與 Meta 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正面對決。

OpenAI 目前的核心任務與挑戰非常明確:

  • 首要任務:確保自己的大語言模型能夠始終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
  • 面臨挑戰:在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變數極大,競爭異常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將寶貴的資源投入到運營複雜的社交媒體平台,對 OpenAI 而言是一步險棋。這不僅會分散其在核心技術研發上的精力,而且一旦技術不再領先,任何建立於其上的商業模式都將失去根基。與 Meta 這樣擁有數十年經驗和成熟變現能力的公司比拼商業模式,OpenAI 並不一定佔有優勢。

因此,全力去做社交媒體來硬碰 Meta,這件事對 OpenAI 自身的威脅,其實比對 Meta 的威脅更大。

4. 對 Meta 而言,最大的威脅是「放棄 AI」而非被挑戰

那麼,Meta 的未來就高枕無憂了嗎?恰恰相反。對 Meta 的長期信心,並非來自其當前的市場地位,而是其應對威脅的能力與前瞻性的戰略佈局。

回顧當年應對 TikTok 衝擊的過程,Meta 的管理層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調整,透過 Reels 和 Threads 這兩款產品成功扭轉頹勢。這種得到過事實驗證的強大反轉能力,證明了他們有能力應對 AI 革命帶來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Meta 已經在為未來佈局。它砸重金投入 AI、開發智能眼鏡、堅持元宇宙概念,這些看似分散的舉動,實際上都是在為「原生 AI 內容使用場景」做準備。這表明管理層已經深刻意識到,必須用「原生的 AI 模式」去承載 AI 內容,而不是用舊的「互聯網模式」去被動兼容。

這也引出了我最終的投資論點:

「如果我看到 MTA 在 AI 進展上持續落後,甚至開始在市場壓力下放棄 AI 投入,轉而專注互聯網變現,那時我認為反而才是麥這家公司真正被顛覆的開始。」


結論:跳出內容格式之爭,思考下一個時代的互動

總結來看,Sora 對 Meta 的威脅,其核心不在於 AI 影片本身,而在於它預示著一個由 AI 原生內容所催生的全新互動場景的到來。而 Meta 未來的命運,則取決於它能否從一個互聯網公司,成功進化為一個 AI 原生公司。

這場變革促使我們將思維從「AI 影片 vs. 真人影片」的表層競爭中拉高。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當內容的製作成本趨近於零,當我們能輕易創造任何想像中的場景時,人與人之間、人與內容之間的互動方式,將會迎來怎樣的徹底重塑?這或許才是 Sora 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